
筑卫城,还原5000年的印记
赣水悠悠,袁水滔滔,樟树便于此间。史籍中记载樟树为“古荒服地也”,其实不然,早在5000年前,这片红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的遗迹,樟树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早期文明,揭开了樟树人文历史的序幕。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我们在樟树12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了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60余处商周古文化遗址。在这里聚集着众多聚落遗址,出现过长江中下游青铜王国,曾讲述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繁荣过往,拉开了樟树发展的历史序幕。
筑卫城遗址,是樟树历史源头的见证,是樟树千年文明史的起源地,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完整的早期土城之一。
▲筑卫城遗址
五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少典是有熊部落的首领,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
长妃女登怀孕后,生下炎帝,取名榆冈。因为他相貌丑陋,“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女登和他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
少典的次妃附宝,受电光缠身后,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生下十多天后就能说话,性情又和善,少典国君很是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姬水河边。黄帝长大以后,便以姬为姓,名叫姬云。
榆冈和云长大后,成为共主天下,号称炎帝、黄帝。他们教化百姓农桑,治麻为布,削木为弓,采药治病,一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可惜好景不长,炎黄两兄弟为了各自的利益,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后黄帝打败炎帝,从此炎黄合为一家,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这时,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氏族。九黎族不仅有先进的医术、先进的农耕经验,还有独特的冶金技术,铜制的刀斧、兵器比其他氏族的木石工具厉害百倍。部落首领蚩尤,武艺十分高强,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全都是人的身体,牛的蹄子,铜头铁额,长着四只眼睛,六只手。年轻气盛、兵富力强的蚩尤,根本不把黄帝放在眼里。蚩尤四处杀戮无辜,挑起战争。蚩尤部族在各地构筑高大城郭,以备大战,各地城垣称之为“筑卫城”。
黄帝闻讯大惊,遂封蚩尤为管理南方的正二卿。蚩尤无视委任,率兵一路杀来。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黄帝赶忙摆坛作法,请来龙和其它猛兽助战。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六个部落,向蚩尤猛攻。
蚩尤虽是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勇猛无敌,但黄帝精良的军队配备猛兽的侵袭,蚩尤部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紧接着,蚩尤设法水淹黄帝的计谋败露,反被黄帝水淹,黄帝乘势摆下金锁八卦阵,引诱蚩尤入阵,再次大破蚩尤。
一败涂地的蚩尤本想退回长江流域休养生息,重振旗鼓。黄帝见状,亲自带兵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最终活捉蚩尤。蚩尤死后,黄帝敬重蚩尤是无畏的英雄,敬重九黎族先进的青铜、历法和医药,为蚩尤修起了两座高大的墓丘。
蚩尤战败后,黄帝一时声名大振,其余部落纷纷归顺于炎黄,然旧城垣依存。“筑卫城”就是蚩尤的筑城保民时留下的,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统一。
筑卫城的发现
“造城以守君,筑郭以卫民”,为了守护领土,保卫君主和臣民,几千年前的樟树先民们早已经学会了筑城自守,开启了樟树千年文明的历史篇章。而翻开樟树历史新时代的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的名字叫饶惠元。樟树乃至江西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始于江西省文物考古调查的先驱饶惠元先生。
▲江西省文物考古调查先驱饶惠元先生
饶惠元本是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出于对职业的热忱,他十分喜欢经过历史沉淀的美,喜欢研究千百年前陶片,喜欢陶片上各种精美的纹饰。他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到樟树周边找寻这些被历史掩埋的碎陶片,在全市范围内调查发现了几十处古文化遗址,采集了大量石器、陶器标本。
1947年的一天,饶惠元和学生们来到樟树镇周边原大桥乡洪光塘村附近搜集陶片。当他们穿过一大片稻田,猛然抬头,只见满目的苍翠,迎面而来。他和学生们艰难地爬上那个翠绿土岗,俨然一方规规整整的土台地惊现在眼前。他们在平整的台地内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片标本,可谓满载而归。
从高高的岗地上远望,这块土地从平原里骤然高耸,以傲娇的姿态站立着,甚为奇特。那么为什么这里地形虽高,却如此规整?是人为修整的么?为什么这块台地比四周地势高很多呢?又是为什么这里有如此丰富的石器、陶片呢?这里曾经有古人类居住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饶惠元的心间。饶惠元对采集的石器、陶片进行细致的整理、分类,并结合他的历史知识,他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此遗址根据《清江县志》中此地“乡民筑城以自保”而得名筑卫城。解放初期,饶惠元先生将筑卫城的文物标本和他写的文章寄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的前身),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和一些考古学家们看到这批资料,大为惊讶,在江南居然有这么发达的印纹陶文化。1956年,离筑卫城不远的樟树机场要扩建,要损毁营盘里遗址,饶惠元将此事告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随即来了一批专家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解开南方尘封的历史。随后,饶惠元被调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世纪60年代,清江县筹建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前身),通过饶惠元先生,请郭沫若先生为“清江县博物馆”题馆名。
饶惠元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发现了樟树筑卫城、营盘里等几十处古文化遗址,揭开樟树地区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发现了江西省乃至江南地区最早的一个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2001年,筑卫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早期古城之一。
筑卫城的发掘
筑卫城遗址的神秘吸引着大批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他们迫切希望尽快将这颗被历史遗忘的明珠,全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奈何史籍记载仅寥寥数字,人们对它的认知几乎是空白,仅能通过考古发掘,来填补历史的缺环,揭开筑卫城神秘的面纱。
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江西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对筑卫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获得上层为商周文化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地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的发现,揭开了樟树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而继写了樟树地区人类历史“地书”的新篇章。
随后,1977年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省、市博物馆又组织人员进行了第二次科学考古发掘,筑卫城地层叠压关系更为清晰。从丰富的出土文物和遗迹来看,它不但和营盘里、樊城堆遗址为同一文化类型,而且地层迭压关系更清楚,其分布范围与湘东、粤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关系密切,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遗址,已有专家把它和樊城堆遗址一起命名为“樊城堆文化”。有专家学者曾提出了“筑卫城—樊城堆文化”的命名,他们认为筑卫城有着一支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性文化。
通过两次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一批文物,发现了大量遗迹。石器有斧、刀、铲、凿、镞、砺石等;陶器有陶鼎、罐、豆、碗、盘、壶、杯、缸、簋、器盖、纺轮、网坠等;遗迹有灰坑、房基柱洞30余个、经过焙烧的红烧土块、铺筑平整的卵石硬面。在3米深的发掘探方里,出土生产工具有砍伐器石斧50多件,掘土器石锛60多件,刮削器石刀20多件。这些器物的出土,标志着筑卫城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网坠、石镞出土数量较多,说明渔猎生产仍占一定地位;陶器使用已广泛,有生产工具、炊具、盛食器等,发现陶纺轮50多件,制陶工艺有手制、泥条盘筑等。由此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樟树已出现了原始村落,先民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定居生活,并有着制陶、纺织手工业,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201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樟树市博物馆对筑卫城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房屋、道路、柱洞、灶坑等遗迹,同时对土城墙进行了解剖,了解城墙的大致年代、构筑材料以及建筑方法。201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樟树市博物馆对筑卫城周边进行勘探调查,发现几座古墓葬,这些古墓也许与筑卫城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筑卫城未解之谜
由于筑卫城发掘面积有限,时代久远,筑卫城总是笼罩着一片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摸不透。考古针对筑卫城遗址内的奇特现象,提出了十四个未解之谜。
古城的时空之谜
樟树地区的人类历史始于何时,史无记载。古志书中说:“古荒服地也”。但是,筑卫城以亘古壮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古荒服地也”的论断却轻飘飘地不堪一击。
1947年秋,省文物考古调查的先驱饶惠元先生领着樟树中学的学生,来到樟树镇东南9公里外的大桥乡洪光塘村东南方向采集标本。登上土岗,一条气势宏伟的城墙蜿蜒而行。饶惠元先生和学生们开启了樟树远古文明的起源,揭开了筑卫城的神秘面纱,惊叹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竟承载着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类文明。筑卫城遗址逐渐震撼了世界。
据清同治九年的《清江县志》记载,该地“乡民筑城以自保”,“筑卫城”因此得名。197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和省、樟树市文博工作者来到梦境一般的筑卫城,轻易的获得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地层:上层为商周文化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筑卫城吸引着更多远古人类文明的朝圣者。1977年,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以及省、市的文博人员再次探访神秘古城遗址。被古人延续使用2000多年,经历过6个朝代的筑卫城更如一轮穿云而出的明月,散发出亘古的光芒。
筑土墙之谜
这座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的古城,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由于土城墙呈梯形状,高有21.8米,因此立在顶部为1米多宽的城墙上,更有一种君临天下之壮观。而且令人惊诧的是,在土城遗址里转悠一圈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而且这块总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土城却是一座蕴含丰富的宝藏。
▲筑卫城遗址土城墙
雄浑的城墙,经过数千年的风化,在基础处隐约可见一些大过拳掌的鹅卵石排列有序,而城墙附近则有更多小如蚕豆的鹅卵石浮现,这些特殊的语言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刮开城墙的剖面,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在城东墙剖面的红壤土层中,发现了鹅卵石和碎陶片。
这就是类似今天的混凝土。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远古时期就将鹅卵石、碎陶片和红壤土混合筑城墙,这简直是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混合土只在城墙和护城河堤的土层上发现,通过搅拌土和原生土的对比,说明城墙和护城河堤是远古人类修筑。令人叹而观止的是,这种建筑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通过专家的指点,我们发现城墙是用近于“干打垒”的方式修筑的,但让人不解的是,根据城墙的高度、内含和建筑理念,对平均寿命只有30余岁的原始人类来说是极难做到的。可震撼人心的是,筑卫城的一石一土却有力地说出了樟树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从规模庞大的城墙,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千年前修筑的筑卫城是一个浩瀚的工程。
筑卫城布局之谜
若分别从城的四角观望城池,就可以发现土城几乎是一个方形。极目城内,一湾河水从城东南进入,隐在东北的豁口,余下的尽是起伏缓慢、枯荣兼有的草坪。这条宽有约30米,深约10多米,总长约400米的城内河流,有些干涸。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城墙豁口就是原来的古城门遗迹,一共有6处。6处城门中,其中有两个“水门”一进一出。城内河流的存在,解决了城内人口的生活用水和运输的问题,另外,从考古挖掘出一些完整的陶网坠来看,先民们还曾在河里捕鱼。
根据考古资料,城内河流将筑卫城东西两方一分为二,城东为生活区,城西为政治中心。在城东北部,有3米多的文化堆积,应该是筑卫城的居民区,偌大的城池内,推测当时应有3000人以上人口在生息繁衍,城外还有不少部落存在。那么,远古社会的先民们因为生活和防御,为何将政治中心落在城西?这种布局是人为的因素多,还是自然的因素多,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考证。
引水之谜
与其说,筑卫城是先民留下的意识形态,不如说是先民的智慧结晶。在古城内寻访,俯首可拾的先民遗物处处皆是。虽然筑卫城近似方形,但在城东南面却突出一角,对于此处的突变,专家认为这是城墙控制水源走向。从筑卫城遗址来看,城内河流与城外河流相通,整座城池东面、北面有芗溪河,成为天然屏障;南面、西面有护城河,都可以构成抵挡千军万马的防御工事。巧的是,自然河流和护城河的环绕,使筑卫城安全防卫能力达到了一定意境,古人的如此妙想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在城外东南方向的古河道上,有一条“S”的水坝,水坝正与筑卫城突出的一角连接,根据地形地貌,“S”水坝亦是人工修筑。人类的先民为何修筑水坝?筑卫城东南的河流宽广,并依城而流,“S”形水坝是借助水势,将河水引至城内和护城河,同时也借助城墙的拦堵,使河水顺势入水门进入城内,由此城内有了水。总之,筑卫城的内河与外河的结合,为神秘的筑卫城更添了神秘色彩。
▲筑卫城遗址内河
古城议事房之谜
漫步到城西南隅,微微起伏的草坪中凸现一处令人费解的地方:30厘米隆起的小土围,形成了一个圆形古代建筑遗迹,足有100平方米。这一圈隆起的,就是有几千年的土墙,因为在这些被风化的墙体里,专家学者们找到与城墙有一致内涵的碎陶片、鹅卵石,还有红烧土(被火烧过的泥土)。另外,在这一圈残垣的中心,还隐约藏着一个柱洞。这里应该是古城中最大的建筑遗迹,筑卫城内的议事房。
此墙究竟有何用?原来,议事房位于筑卫城的内河河西,由此断定河西为筑卫城的政治中心。根据专家们的断定,议事房的建筑结构应该类似于北京的天坛,为圆形建筑。通过猜想,当时的圆形建筑的顶棚由中间的一根大圆柱支撑,建筑的混合土墙面只有半人高,其余的应该是草木构成。
奇怪的菌草之谜
站在祭祀广场上,可以感受到这座博大的古城就是一部浩瀚而又奇妙的史书。在议事房的那圈残垣的土墙上,竟有一种奇异的植物。这种植物根茎笔直,针尖细硬,形如松针,轻轻触摸,竟有刺痛的感觉。
奇怪的是,这种草只在议事房土墙上生长,寻遍城内外却见不到一棵。这种草为什么只在议事房土墙上出现,目前没有人解开此谜。当初,专家学者发现这个奇异的现象后,曾找当地的林业工作者了解此草的来历和名称,但没有得到答案。后来,有林业专家称,此草是一种菌草。
那么这些菌草为什么长久生长在议事房土墙上呢?专家学者们猜想,可能是古人祭祀时焚烧了大量香,香灰堆积后,鸟类将这种菌草的种子落在此处,长时间后就有了现在的“不解”之谜。
整齐的柱洞之谜
在议事房的边上,我们惊异地发现有一块长方形较为平坦的草坪,草坪下有一个个小窝窝,这些脸盆底大小的小窝窝纵横几排,极有规律,特有意思的是,这些小窝窝里的草绿得可爱。
若用上手铲,从这些小窝窝里可以掏出黑色的泥土,这就是柱洞,因为柱洞里的木头柱子经过几千年已经腐烂成有机物,所以泥土会成黑色,洞里的草也特别的绿。
这草坪有可能是祭祀广场?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科学产生敬畏心理,祭祀便成为崇拜活动中主要内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筑卫城内的先民们为了祭祀,在议事房边上建筑祭祀广场,应该合情合理,而这些非常有规律的柱洞,就是证明祭祀广场上悬挂祭祀物品或者其他的东西。
也有专家否定了这一说法,猜想这些柱洞表示这里曾有过建筑,而且柱洞之多,排列之密,可能此处是筑卫城内的宫殿。对于宫殿一说,支持的专家们也有其道理,因为有城必有宫殿。这个地方到底是宫殿还是祭祀广场,至今专家们还有争议。
沉没的独木舟谜
在筑卫城的东南面,有一条古河道,河里的水依旧无声流淌,静静注视着筑卫城在日月的笼罩下披上神秘的面纱。在2002年,从这条古河道里曾挖出一条独木舟。
据了解,这条独木舟被筑卫城附近的村民从河道里挖出时,周身被胶状的淤泥覆盖,由于河水长时间的浸泡,独木舟显得极重。樟树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到这条消息后,火速赶到现场后,发现这条独木舟有3米多长,0.8米宽。从外形来看,独木舟为一根中间被工具凿空的原木。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独木舟被凿制的地方,竟然留下的是石斧和石凿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条用石斧和石凿制成的独木舟,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这条独木舟已被附近村子的村民完好地保存起来。
暗道之谜
就在祭祀广场或者宫殿的西面城墙,有一处豁口,此进出筑卫城的豁口只能容纳两人并肩而行。穿过豁口来到筑卫城外,是一条护城河的遗址,跨过护城河不远的西面,便是郁郁葱葱的山林。
这个豁口是人有意修筑的。根据分析,这是一条暗道或者说是“后门”,专门用于让上层人物在危难之时脱身所用。因为在古时,战争是难免的,这条“栈道”修于筑卫城的政治中心附近,其用心是明显的,但是这是否真是权贵们的“安全通道”,还有待于更多的证据证明专家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红烧土、文化堆积谜
在筑卫城东北面1974年、1977年考古发掘的探方,3米多厚的文化堆积里,包含了许多红烧土、黑皮陶、软陶、硬陶、石器等。东城门的外面,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紧靠土城旁有几座古代的窑壁、窑床及不少红烧土和陶片堆积,专家们断定,这是古代人的制陶区。
据了解,通过考古发掘,在筑卫城内除出土大量的陶鼎、陶罐、陶盘、陶缸、陶纺轮、陶网坠等,还有大量的黑皮陶。黑皮陶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不但如此,专家学者们还发掘出大量的石镞、石斧、石刀等生产、生活工具,这些丰富的遗迹、遗物,证据确凿地揭开了筑卫城的身世之谜。
筑卫城1974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挖掘,共发掘566平方米的土地,大量的遗迹、遗物、文化堆积揭示了筑卫城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等6个时期,城内的先民一直过着传说中“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活,渔猎、手工业也很发达。筑卫城在向国家形成中迈进了一步。2012年对筑卫城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规模的建筑基址,为筑卫城的身世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几何形印纹陶之谜
几何形印纹陶是南方古代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拍印的方法,在陶器上装饰的各种纹样图案。
在筑卫城遗址内,随处可见被冲刷出来、散落在地表的印纹陶片。这里的印纹陶片有圆圈纹、漩涡纹、绳纹、曲折纹、回字纹等40种以上。专家学者根据各时代的纹样特点,结合其他遗址的材料,加上考古地层学、器形学,初步排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揭示出南方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根据筑卫城出土印纹陶的纹饰种类、数量等,确定筑卫城是江南地区目前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著名遗址,不仅在地层上推翻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三迭层”说法,而且否定了印纹陶在过去都被看成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观点。
筑卫城的水城之谜
筑卫城依地势修筑,芗溪河绕城而行,这一切仅仅说明了筑卫城的先民们重于生存?在此背后,细心的专家学者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悬疑。
站在城外的广阔平原,筑卫城拔地而起,蔚为壮观,站在城墙上,筑卫城东、北二方一马平川的水田,城内地势明显高于城外,这是否能说明筑卫城之外原是一片泽国,筑卫城曾立于水上。有此奇想并非偶然,因为筑卫城周边的村子的名字提示了专家学者。在筑卫城的周围村庄,有彭泽村、皮泽村等,有不少的村庄都有“泽”字,这一猜想是否能被证实,目前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考究。
村民登城求子之谜
筑卫城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筑卫城内的先民们何时离开土城,因何放弃土城,他们背井离乡后流落在何处继续繁衍生息至今仍是一个谜。筑卫城周边的村落的村民是否与筑卫城有关?
2003年,曾有人亲眼看见一则趣事。在筑卫城的城脚和城头上,簇拥着二三十位村民,这些村民有老有少,个个神采飞扬,其中有一些小伙子站在城脚下搓手顿足,跃跃欲试。随着一阵欢笑声,小伙子提气飞身顺着陡峭的城墙飞奔而上,直奔城头。经询问才知道附近的村民们有这样一个不知从何时流传起的传统,就是新婚前的小伙子都要比赛爬城墙,谁能登上城墙,谁家就能生儿子。
村民们至今留有的传统,第一种可能是因为生子延续香火,另一种可能与筑卫城有关,是不是当地有着对筑卫城的崇拜信仰流传至今了?目前没有发现更多的证据证明此设想。
古城群落之谜
除了筑卫城遗址,樟树还有更多的古文化遗址在国际上声誉斐然。在发现筑卫城的同时,专家学者们还在离筑卫城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营盘里遗址,遗憾的是,营盘里遗址第一土城、第二土城、第三土城等都因20世纪50年代修机场而毁。与筑卫城齐名的还有樟树的吴城、樊城堆遗址。吴城是商代方国的国都,樊城堆遗址是赣江至鄱阳湖水系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与地处肖江上游的吴城商代遗址相距6公里。
“造城以守君,筑城以卫民”,在刘诗中、李昆和黄水根的《见证历史的城垣》一文中提及,相传黄炎两帝本是亲兄弟,因为利益发生战争,后炎帝败落臣服于黄帝,组成中原地区最大的部落联盟。而江淮流域的首领蚩尤仗着有八十一个武艺高强、牛蹄铁额、铜头四眼六手的兄弟筑城抗衡,最终黄帝大获全胜,其余部落归顺于炎黄为首的华夏集团。“筑卫城”就是蚩尤的筑城保民时留下的,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首次大统一。
筑卫城文化的研究、樊城堆文化的研究,与“南方古陶文”宝库的吴城,应该不可孤立而对。当然,研究历史的真实性,并不能忽略神话传说,毕竟神话传说也是华夏文化。
筑卫城的内涵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了解到这座土城从时间上来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六个时期,历时2000多年,是中国先秦遗址中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堆积丰富的典型遗存,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早期古城之一。
从规模上来说,城墙围起来的面积有14.76万平方米,将近15万平方米。土城墙最高处在西北角有21.8米,将近7—8层楼之高,如此高的土城墙,不仅国内罕见,世界上也不多见的。有6个城门可以进出,其中有一进一出两个水门。城内有一条内河与外河相通,城外东北面是自然河流,西南面是人为的护城河。城内是较为平坦广阔的土地,内河的西南部有祭祀房屋遗迹及人工修整较平的祭祀场所,内河的东北部有3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属于居住区范围;城的北面有内城,北城墙的外面有外城,即城中有城,城外也有城。东城墙的外面还有几座陶窑遗迹,是制陶作坊区。整个筑卫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防卫能力强,充分体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毅力,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开垦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一样,书写着樟树的历史文明,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从内涵上来说,筑卫城遗址经过三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和建筑遗迹,进一步证明这座土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都有人类居住。其作为江南印纹陶文化的核心区,使吴城遗址的年代得以印证。它和吴城遗址的发现,改写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为考古学编年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城市建筑理念
考古学家们说筑卫城值得研究终身,不仅如此建筑学家们每每来到筑卫城遗址,总是不免感叹它的巧夺天工。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一江两岸”城市建设格局,筑卫城祖先在几千年前就以一条内河为中心,在四周垒筑土城墙,这正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中常提到的“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最早的佐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老城区更迭的印迹,筑卫城被一条内河分为东、西两个城区,老城区位于东面,它有着一套独立的防御体系,新城区则为西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樟树先民们最早的环保意识,先民们非常睿智地把污染较大的制陶作坊区放在东城门外,一来为了防止污染城内的水和空气,二来东城门外有护城河,可以防止引起火灾。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早期的三合土,筑卫城最为壮观的当属土城墙,最高的地方有21.8米,最低的地方也有将近10米的高度,这是用当地的红壤土、河道内沙和鹅卵石再混合少量碎陶片和红烧土搅拌在一起垒筑而成,形成最古老的三合土结构,尽管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在赣江东岸。
筑卫城遗址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防御能力强,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非凡毅力,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这片肥沃的土地,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一样,创造了樟树古老的历史文明,创造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大型土城之一,比新疆的楼兰古城、罗马的庞贝古城更为久远。
筑卫城土城墙
筑卫城是一座小具规模的土城,以内河为中轴线,基本呈方形的形态,东西宽410米,南北长360米,面积为14.76万平方米,周围土城墙最高的地方有21.8米,最低的地方也有将近10米的高度。先人们一边挖护城河的壕沟,一边用挖出的土,混合河里的沙和鹅卵石,就近修筑土城墙。根据自然地势,填高补低,一层一层的堆垒,并逐层泼水夯实,从城墙的侧影可以看出层层垒筑的痕迹。
根据2012年第三次考古发掘,选取土城墙堆积较好的部分,进行解剖。我们发现,筑卫城的城墙为什么历经千年依然高耸的秘密。除了之前所说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我们注意到,筑卫城的城墙从新石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每个朝代都在不断加固,不断垒筑,而且根据每个时代的发展程度,采用不同的修筑方法。在城墙的最上层,我们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修筑城墙的痕迹。在城墙里,发现了类似版筑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修筑城墙是将两块木板固定住,木板中间填土夯实,从而将城墙一段一段堆高。
随着城墙逐渐增高,现存城墙最高的地方达21.8米,最低的地方也有将近10米的高度,如此之高的土城墙,越高越容易倒塌,不像钢筋混凝土那般坚固。先民们非常机智的在城墙里边,构筑了一条缓坡来支撑城墙。所以,我们站在城墙上,往城外看觉得城墙十分高耸,而往城内看,瞬间觉得城墙矮了半截。这城墙的构造,外可以抵御外敌,内可以保护城墙,一举两得。
在城墙的缓坡里,我们曾发现不少柱洞,疑似是曾经的守卫者所居住的地方。因为这个位置十分巧妙,一来可以防御外敌入侵,二来可以守护不远处居住的上层贵族们。随着城墙越修越高,缓坡也越来越长,渐渐地缓坡就把原来守卫者居的地方压在下面了。如今在城墙缓坡脚下,又发现了十多座房屋,紧密的排列着,紧靠城墙护坡,也同样靠近上层建筑区,怀疑是守卫者原先的居住点被护坡侵占,他们将居住区搬到了现在的城墙护坡边上。
筑卫城城墙东西宽约410米,南北长约360米,可以算出大致城墙大致周长1600米。城墙的高度最高处有21.8米,最低处将近10米的高度。根据城墙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其土方量非常大。试考虑筑卫城需要劳动力挖掘护城河的壕沟,还需要劳动力堆土筑城,参考城墙的土方量,可以推算出修筑筑卫城城墙的劳动力大概数量,由此推算出筑卫城人的数量。此方案虽然误差较大,当时我们不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城墙修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若非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团,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有这么大的组织力。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出当时筑卫城内已经有着等级制度的存在了。
通过对筑卫城城墙的了解,充分体现了筑卫城人修筑城墙时的艰辛。而筑卫城的城墙及缓坡构成了筑卫城的防御设施,高大、规整,充分显示了筑卫城人的聪明与智慧。
筑卫城的布局
水是生命之源,在生产力有限的时代,古人们选择逐水而居,靠近水源,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根据樟树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古文化遗址,大多位于樟树五大水系及其支流周边,进一步说明了樟树先民自古以来是逐水而居的。
筑卫城人在赣江和古芗溪河交汇处,筑起了颇具规模的筑卫城,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座土城在引水工程上较为完备。在筑卫城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均发现了一段残留的“S”形堤坝。
且看东南角,原有一条河流从南面的阁皂山发源而来,一路由南向北流,流经筑卫城东南角时,筑卫城人在此构筑了一条“S”形堤坝,将水一分为二。一支水继续往北流,突然遇到筑卫城向外凸出的一部分城墙,阻挡了水流,这支水只能往开凿好的豁口里流,流到城里成为形成内河,解决城内居民的生活和交通用水。另一支水往南面和西面护城河里流,解决南面和西面的防御问题。
从卫星影像图中,仍可以看出由南面发源而来河流的古河道,如今部分河道被围成了一亩亩鱼塘。